胡黄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医小知识谈谈中医药的前世与今生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传播中医知识,传承国学文化。

远古时期,中医药的起源传说

自盘古开天地,华夏民族便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那时的人们以草木、鸟兽为食,常常因误食而中毒且造成各种身体疾病痛苦不已,有人因此丧命,作为部落首领的炎帝(即神农氏)看到子民受苦忧心不已,神农氏决定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于是他走遍名山大川,遍尝百草,识别了各种药材并且做了记录,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是中医药始祖。

先秦时代,中医药的萌芽与发展

先秦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使得中医药萌芽并且蓬勃发展。

商汤时期一代贤相伊尹发明了汤液,汤液的发明提高了医药的疗效,也成为了中医药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残片中便有了关于流行性传染病、按摩、接骨等医学名词的记载,说明商朝时期人们已经有了对疾病的认识并且针对性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商是一个崇信鬼神的朝代,国家的大事小情通过占卜而进行,伊尹不仅为成汤时期的贤相,也为一代巫师,巫师也兼有医的功能,故而,巫医为商时特色。

《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了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封建社会,中医药的传承与开拓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封建王朝在中原大地延续了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使得中医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开拓。

古代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为我国西汉时期编撰完成(一说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以黄帝与岐伯围绕生命问题讨论的一部巨著,全书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除了论述《素问》中的问题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不仅在古代医学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是一部养生大书,一千多年前的养生问题在现时代同样被世人重视,书中还阐述了哲理科学等等,是一部百科全书无疑了。

《难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著作,难者“问难”、“疑难”也。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解疑方式探讨和论述了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病证等等方面。对《黄帝内经》里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原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是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清代医家张志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可看出《伤寒杂病论》在古代医学史上的地位,医院开设的一部基础课程。《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仲景,不久遗失,后经魏晋时期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宋人发现整理《金匮要略》从而形成现在的《伤寒杂病论》,因此书写于瘟疫横行的年代,张仲景根据前人理论结合临床诊疗论述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此书在非典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仲景还在书中首次确立了对伤寒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在我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还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介绍中药学的典籍,托名于“神农尝百草”的神农氏所做,实际成书于东汉,书中药味种,当中植物药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品分类法,以应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这是我国药物学最早分类法,(摘自百度百科)《神农本草经》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医祖扁鹊、神医华佗、医圣张仲景、药圣李时珍

四大名医之首扁鹊原名秦越人,扁鹊为人们对他的美称,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拜名医长桑君为师,尽传其医术禁方,总结了四诊法“望色、听声、写影、切脉”(即望闻问切)一直沿用至今。扁鹊精于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并善于外科手术,他云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人们解决疾病的痛苦,扁鹊为赵国大夫赵简子,为虢国太子,蔡桓公看病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医圣张仲景因写就《伤寒杂病论》这一医学巨著而备受历代医学家的推崇,张仲景博览医书,悬壶济世,在任长沙太守时每到农历初一十五便在自己工作的衙门正堂给百姓们看病,这一举动被后世传为佳话,后来医生看病也就叫做“坐堂”,我们现在看到了很多药店叫“××堂”来历也在此。冬至吃饺子是我国现在很多地区的风俗,它的发明便是张仲景,这是他开给当时的人们御寒的食疗方子:祛寒娇耳汤。

神医华佗响当当的名号经久不衰,现在我们提起古代医学家大部人脱口而出的肯定是华佗。华佗出生于东汉末年,是著名的“建安三神医”(此外两个张仲景、董奉)他少年时便在外游学,专研医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他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被后世尊称为“外科圣手”,发明“五禽戏”强身健体,是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华佗治病的著名传说故事有:为关羽刮骨疗伤、给曹操看头疼病后建议做开颅手术,而被曹操下狱致死。

李时珍是明代医学家,他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父亲都是当时名医,医院,著有《本草纲目》传于世,是一本经典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为一千余种草药编撰了纲目,详细记录了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其子李建元并画插图,图文并茂大大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也打破了《神农本草经》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药物三品分法,李时珍被称为“药圣”。

漫长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无数的医学大家,除了著名的四大名医,还有西晋皇甫谧,唐朝孙思邈,宋代钱乙、宋慈、清代叶天士等等,由于篇幅有限,不在一一列举。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是由明初大学士宋濂提出,四人代表了不同的学说流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被称之为寒凉派,学说为“火热说”。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学说为“攻邪说”,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学说为“脾胃说”。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学说为“养阴说”。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初创医学院,北魏设太医博士教授弟子,隋沿魏制,唐宋两代大加发展,设立地方的府、州医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医学教育系统。

由于朝代统治者不同,设立的医学机构不同,但是学习科目大抵相同,分医、针、按摩和咒禁四科。

唐朝为我国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除了中央设立的太医署之外,朝廷还编撰了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本草》,出现了药王孙思邈这样德艺双馨的大家,给后世留下来宝贵的《千金方》。宋代统治者对医学的高度重视使得医学在这一时代迅速发展,仁宗时期,太医院王唯一编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于后世针灸知识的普及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医者的社会地位,北宋以前的医者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

每个朝代医院、太医署,太医(御医)们供职于宫廷给皇帝、嫔妃和皇亲贵胄看病,历朝中,清代御医人数最多,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当代老中医很多都是清代御医的传人,为中医在现当代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鸦片战争后,中医药的“西风残照”

年英国的大炮轰炸了闭关锁国已久的大清王朝,从此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在频繁的战争中,西方文化也进入了古老的东方国度中,西医也随之而来,并渐渐逼近中医,当时很多学者对于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开始盲目崇拜西医,攻击中医为伪科学,甚至喊着取消中医的口号,导致当时很多中医无法正常行医,在夹缝中生存,几千年的医术沉淀,无数医学前辈的总结的中医文化,逐渐的被社会摒弃。

战争年代中医没落除了人为因素外,中医本身的特质也限制了其在这特殊时期的发展。“西医靠学,中医靠悟”,正是这个“悟”使得中医的传承出现了诸多困难;中医治疗讲究“未病先治”“治根治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见效相对西医来说就比较慢了。

建国后,中医药的“起死回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原本该有的社会地位,将传统中医与西医结合,以县为单位设置了中医处、中医科,医院,举办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班以及中医带徒等一系列工作,保障了中医药的发展,并在“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引导下兴起了中西医互学的热潮。

新世纪,中医药的“大放异彩”

新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疫情,年“非典”时笔者还是个孩子,对疫情并没有多大的概念,查询资料后方知那时的中医药对抗击非典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名医张仲景及其巨作《伤寒杂病论》也备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