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黄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出入境资讯最新全球各国入境和转机规定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

中美 看似如火如荼,花样翻新,但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贸易导致的经济和*治争斗,休谟早在18世纪就有所研究和界定,“贸易的猜忌”,也从他的定义开始成为后世*经论者争议不断的话题。洪特的名著《贸易的猜忌》即直接以此命名,从马基雅维里、霍布斯、休谟、斯密的思想及其延展,讨论贸易猜忌的深层根源。

国家有界,贸易无疆

霍伟岸

(《读书》年9期新刊)

一波三折的贸易争端以及日益迫近的 威胁,只是人类在商业社会时代频频上演的、换演员不换剧本的一出经典*经大戏,如今这一幕之所以看起来格外引人注目,只不过是因为它发生在当代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而且我们自己也碰巧成为主角之一。其实大约从十七世纪起,这种因贸易利益纠纷而引发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制裁、*治冲突,其背后都有一个相似的*治经济复杂纠缠的逻辑,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叫作“贸易的猜忌”。

IstvanHont,JealousyofTrade:InternationalCompetitionandtheNation-StateinHistoricalPerspective,BelknapPress,

[英]伊斯特万·洪特著,霍伟岸、迟洪涛、徐至德译:《贸易的猜忌:历史视角下的国际竞争与民族国家》,译林出版社,年

贸易猜忌的复合逻辑

“贸易的猜忌”本来是休谟一七五八年首次发表的一篇*治经济评论的篇名,被伊斯特万·洪特借用来,作为他那部研究十八世纪欧洲商业社会*治和经济问题的思想史名著的主标题。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并迅速流行起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从十七世纪开始的一个大趋势到十八世纪已经变得很显明,那就是国际贸易成为至关重要的国家事务,“全球市场竞争作为基本国家活动的时代”正徐徐拉开大幕。

“贸易的猜忌”是个经济与*治的复合词。贸易指涉的是其经济含义,而猜忌则指涉的是其*治含义,这两重含义分别遵循了不同的逻辑。一方面,贸易遵循的逻辑是互惠基础上的盈利,这个逻辑决定了贸易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大,本质上是没有边界的,势必要扩展到全球市场,因此,贸易的竞争最终要表现为国际竞争。另一方面,猜忌遵循的逻辑是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国家理性,也可以说是霍布斯式自然状态中不同个体间的深刻疑惧,这个逻辑是以国家的边界作为权衡利弊的基本尺度,国界以内的利益在整体上完全优先于国界以外的利益,因此,猜忌的行为最终体现为民族国家的*治甚至*事行动。

17-18世纪,为争夺海上贸易主导权,英国与荷兰之间爆发战争。图为年,荷兰进攻英国梅德韦(国家海事博物馆藏,来源:collections.rmg.co.uk)

当休谟把这看起来充满张力的两重含义凝结在同一个语词结构之中时,他首先传达了一种批评的意味,贸易的猜忌代表了*治逻辑对经济逻辑的不当压制。休谟实际上认为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别国的贸易和工业发展是一种“狭隘的、有害的观点”,他坚信各国君主和大臣们如果把消极的贸易猜忌转化为积极的经济竞争,那么将会创造一个共赢的繁荣局面。但是,这并不是说,像休谟和斯密这样的对战争和商业问题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思想家,不能理解“猜忌”宰制“贸易”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

洪特指出,事实上,对于贸易之猜忌的两重逻辑间的紧张关系,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论者往往倾向于选边站队,坚持经济逻辑优先的人坚信商业和平论的自由主义,他们在今天的继承人就是那些致力于破除一切自由贸易障碍的世界主义全球化论者;而坚持*治逻辑优先的人则坚信国家*事和*治生存至上的现实主义,他们在今天的继承人就是各种热衷于 的民族主义者。然而,这两种依据单一逻辑构建的理想型理论以及经由相应理论剪裁而成的“隧道历史”,却忽略了*治和经济的交叠地带,亦即“贸易的猜忌的天然家园”,而且,他们那种把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分离的做法,也使我们无法对经济的*治化问题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探究。洪特认为,与其后两个世纪的论者相比,休谟、斯密及其同时代人反而能够更好地把严谨的概念与严格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避免“隧道历史”的单向度见解,从而揭示出“战争的逻辑和贸易的逻辑是如何在十七世纪合而为一的,以及为什么此后想把它们拆分开来是如此困难”。因此,对于理解我们今天的*治经济困局来说,回到十八世纪才是更好的选择。

亚当·斯密(-,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