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柴前梅连散概述
柴前梅连散,这一古方源自南宋时期杨倓所著的《杨氏家藏方》。
△来源与组成
柴前梅连散由柴胡(已去除苗)、前胡(已去除芦头)、胡黄连、乌梅肉组成,这些药材等量配伍。
△用法与功效
使用时,将上述药材粗略咀嚼后,以五钱为剂量,与一盏半的水酒、童便混合,加入一枚猪胆的胆汁,再与一条猪脊髓、三寸长的葱和薤白一同煎煮至八分熟。煎好后,将药渣去除,待药液冷却后,于饭前服用。此方具有开达伏邪和酸苦泄热的功效。
△方解与配伍
本方中,乌梅的酸收特性有助于敛气阴、收浮热,与苦泄药胡黄连同用,可增强其清热效果。柴胡和前胡的疏解作用,能解散肝肺之虚的伏风,助正气恢复。同时,它们与乌梅配合,既可敛散相合,又可酸苦泄热。猪胆、猪髓、童便及薤白的加入,分别具有养阴、养骨、济火及引导药效的作用。整体而言,此方结合了疏风、清泄、透热等多种疗法,体现了表里双解的中医治疗思想。
02名医经验与临床应用
△周仲瑛的经验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临床中常选用柴前梅连散为主方,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强调养阴透热与和解清润并重。他善于利用“水酒、童便、猪胆汁、猪脊髓、葱、薤白”等药物的独特用法,虽不直接使用,却能借鉴其理念,结合化痰除瘀法。针对伏热伤阴导致的阴气耗伤,周老常合用生地、天麦冬、南北沙参等养阴药物。当邪气深伏时,他会合用青蒿鳖甲汤或清骨散以增强疗效。
△临床应用案例
病例一:肺癌风劳
患者,男,58岁。年9月18日初次就诊。该患者于年确诊为肺癌,随后进行了手术治疗,并接受了6个疗程的化疗和31次放疗。然而,近两个月来,患者持续发热,体温在38.5℃左右波动,且退热药物效果不佳。经过检查,血象升高不明显,血培养结果为阴性。医生采用“抗生素+激素”治疗,但体温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晨起时出现盗汗、咳嗽,痰量不多且呈白色。大便情况正常。脉象细数,舌苔薄黄且质暗红。综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中医诊断为癌毒久郁、气阴两伤、肺风劳热。治疗上,医生采用养阴透热、清肺达邪的方案,并辅以化痰解毒的药物。具体处方包括炙鳖甲、白薇、青蒿、知母等养阴透热的药物,以及大生地、牡丹皮、胡黄连等清肺达邪的药物。同时,加入乌梅肉、前胡等化痰药物,以及冬凌草、土茯苓等解毒药物。此外,还使用了太子参来益气扶正。整个处方共7剂,以期达到治疗目的。
年9月2日,患者复诊。发热症状已得到控制,激素剂量从12粒减少至8粒。患者稍有咳嗽,但痰呈泡沫状,肌肤微汗,感觉舒适。脉象细滑,舌苔黄薄腻,颜色暗淡。医生在原有处方基础上,加入泽漆15克、鱼腥草20克、南北沙参各12克,以增强疗效。患者继续服用两周后,发热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随访中发现激素撤减过程中未出现反复。
本案是一例肺癌术后接受放化疗的患者,近两个月来反复发热。虽然发热可能与放化疗有关,但也不能排除合并感染或癌性发热的可能性。患者表现出正虚邪伏的症状,如身热起伏、汗出不多、咳嗽痰少等,符合柴前梅连散的使用指征。同时,患者阴分热伏较重,伴有黎明盗汗,提示肺失清肃化燥。因此,医生选用柴前梅连散进行治疗,并根据患者情况加减药物,以透热、清肃、解毒。经过不到一周的治疗,患者发热已平,继续服用两周后,激素撤减过程中未出现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