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地龙-广地龙别名:白颈蚯蚓、蚯蚓、蛐蟮、曲虫、土蟺、赤虫采收与加工:春季至秋季是捕捉广地龙的适宜时期。捕捉后,需及时洗净粘液,剖开腹部去除内脏及泥沙,然后晒干或低温干燥。广东地区有一种诱捕方法,即用鲜辣蓼草捣烂成糊,加入茶卤和清水,倒在蚯蚓活动频繁的地方进行诱捕。捕得后,需拌以稻草灰,用温水稍泡,去除体外粘膜,再剖腹洗净体内泥沙,最后晒干或焙干。
药用部位:广地龙的全体均可入药。
产地与科属:广地龙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属于巨蚓科,其原植物为参环毛蚓。
植物特征与习性:
参环毛蚓是一种夜行性动物,常栖息在潮湿的泥土中,深度约0-20cm。它喜好湿润、安静的环境,怕光、怕盐和单宁味。这种蚯蚓的再生能力相当强,受伤被切断后能长出新的组织来替代丢失的部分。当气温低于5℃时,它还会钻入土中冬眠。在食物方面,参环毛蚓是杂食性的,无毒的植物茎叶、家畜粪便以及有机垃圾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此外,它还是一种雌雄同体的动物,通过异体交配后约一周开始产卵,每个茧内通常包含3-4个受精卵,经过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即可孵出幼蚓。参环毛蚓,这种蚯蚓体形较大,长度介于0至毫米之间,宽度则约为5至2毫米。其体背部呈现灰紫色,而腹面颜色稍淡。它们的前端尖锐,后端则相对圆润,整体呈现出长圆柱形的形态。值得一提的是,参环毛蚓的头部已经退化,而口部则位于体前端。此外,参环毛蚓的全身由多达00余个体节所组成,每个体节上都生长着一环刚毛,这些刚毛的颜色略带白色。在特殊的第4至6节区域,它们形成了环带,并且这一区域内并不长有刚毛。对于雌性参环毛蚓而言,其生殖孔位于第4节的腹面正中央,而雄性则拥有一对生殖器,它们位于第8节腹面的两侧。值得注意的是,受精囊孔有三对,它们分别位于6至7节、7至8节以及8至9节之间。广地龙,这种药材呈现出长条状薄片,形态弯曲,边缘部分略带卷曲,其长度约为5-20厘米,宽度则在-2厘米之间。整体来看,广地龙具有明显的环节特征,背部颜色介于棕褐色至紫灰色之间,而腹部则呈现浅黄棕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第4-6环节构成了生殖带,这一区域被称为“白颈”,光泽度相对较高。在形态上,广地龙的前端略显尖锐,而后端则显得钝圆。其刚毛圈触感粗糙且坚硬,颜色则稍浅于其他部位。此外,雄性广地龙的生殖孔位于第8节腹侧刚毛圈的小孔突出处,周围环绕着数圈浅皮褶,内侧的刚毛圈则呈现隆起状态,前方两侧还分布着一排或两排小乳突,每侧数量约为0-20个。值得一提的是,受精囊孔共有三对,它们位于6-9节间的一椭圆形突起上,约占节周的5/。在质地方面,广地龙体轻且略带革质,不易被折断。其气味带有腥味,而口感则略带咸味。
广地龙的药性及功效:
广地龙,这种药材不仅形态独特,还拥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其药性咸寒,无毒,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病症。据古籍记载,广地龙能治疗蛇疥、去除三虫、伏尸、鬼疰等病症,甚至能杀灭长虫。其神奇之处在于,服用后能自行化作水,极具药用价值。
广地龙的产地与形态:
广地龙生长在田中或韭田中以及地下等广泛地域,且产量丰富。其形态特征明显,呈现出长条状薄片,边缘略带卷曲,整体环节清晰。背部颜色介于棕褐色至紫灰色之间,而腹部则呈现浅黄棕色,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广地龙的性味与功效:
在性味上,广地龙带有甘酸之味,性寒且无毒。它主要用于解毒、治疗疮疡、小便不通以及赤白痢疾等病症。此外,广地龙还能治疗赤白久热痢疾,只需取适量炒烟尽后,加入半升滤净饮之即可。同时,它还能治疗小儿阴囊虚热肿痛、蛇犬伤等病症,显示出其广泛的药用价值。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在使用广地龙时,普通用量为一钱至三钱。内服时宜煎汁澄清,无需用渣。此外,还需注意一些使用禁忌,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其药用价值。①《药对》中记载,广地龙畏葱、盐,使用时应避免与这些食物同时服用。②《本草经疏》指出,伤寒非阳明实热狂躁者、温病无壮热及脾胃素弱者,以及黄疸、腹胀、阴虚成劳瘵者,均不宜使用广地龙。
附方:
①可用广地龙一升,去除泥土后,用人溺煮至熟透,去渣后服用,可治疗伤寒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欲走等症状。②取适量白颈蚯蚓焙干后研末,加入朱砂等分,糊为丸,金箔为衣,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下,可治疗小儿急慢惊风。③将乳香、胡粉合研匀细,用白颈蚯蚓烂研和就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煎葱白汤下,可治疗小儿慢惊风等症状。④取地龙一条、胡黄连一钱,水煎后日服三次,可治疗抽筋。⑤将活蚯蚓切碎后与鸡蛋炒熟吃,隔天吃一次,至血压降至正常为止,可治疗高血压。⑥将地龙、全蝎、赤芍、红花、牛藤等药材水煎服,可治疗中风半身不遂。⑦将地龙、半夏、赤茯苓等药材捣罗为散后服用,可治疗风头痛及产后头痛。⑧将长蚯蚓与龙脑、麝香相和研匀后丸如麻子大,每用以生姜汁涂鼻中,可治疗头痛目运及喉痹缠喉风等。⑨取地龙一条细研后用白梅去核以皮裹之再含咽津,可治疗喉痹。⑩将地龙炙干后捣细罗为散,夜临卧时以冷茶调下二钱,可治疗风赤眼。⑾将地龙研细末装入胶囊后每次服用一钱,日服三次温开水下,可治疗支气管喘息。⑿对于阳毒结胸的症状,如按之极痛、或通而复结、喘促大躁狂乱等,可以采用生地龙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取四条生地龙洗净后研成泥状,加入生姜汁、蜂蜜和薄荷汁,再用新汲水调匀后服用。若热气过盛,可加入片脑少许,并配合揉心下的动作,片刻后自然汗出即可缓解。若症状未解,可再服一次。
⒀若遇到齿断出血不止的情况,可用干地龙末、白矾灰和麝香末混合研匀,涂于湿布上贴于患处。
⒁针对齿痛问题,可以使用蚯蚓干捣末后置于痛处。
⒂对于小便不通畅的情况,可将蚯蚓捣碎后用冷水过滤,服用半碗即可。
⒃若出现聤耳症状,即脓血出不止,可用地龙末吹入耳中。
⒄对于耵聍塞耳聋的问题,可用湿地龙数条捣汁后多次灌入耳中,再轻轻挑出。
⒅治疗耳聋气闭时,可取蚯蚓和川芎藭各两半研末后服用,每次服二钱,用麦门冬汤送服。
⒆若患鼻中息肉,可用白颈蚯蚓和猪牙皂荚烧熟后细研,清洗鼻内后涂抹少许药物。
⒇对于瘰窃溃烂流串的情况,可用荆芥根下段煎汤温洗后,用针刺去血痂,再洗三四次。然后用蚯蚓烧红为末,加入乳香、没药等调敷。
(2)若出现木舌肿满的情况,可用蚯蚓一条以盐化水涂抹。
(22)对于对口毒疮已溃出脓的情况,可用蚯蚓捣细后用凉水调敷,每日换药三四次。
(23)若患龙缠疮毒,可用蚯蚓连泥捣敷。
(24)治疗小儿代指逆肿时,可用猪脂和曲蟮研敷后易之。①《纲目》中记载,蚯蚓因其性寒而具有下行的特性,这种寒性使其能够治疗各种热性疾病。其下行特性则有助于利尿、治疗足部疾病和疏通经络。②《本草经疏》也指出,蚯蚓的大寒之性可驱除热邪,清除大热,因此可用于治疗伤寒、伏热和狂躁症。其咸味特性使其主下行并利小便,从而有助于治疗大腹病和黄疸。
此外,蚯蚓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例如,它可以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降压。对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以及高血压等症状,蚯蚓都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蚯蚓,孕妇则应禁用。在服用时,应遵循医嘱,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这一药物。①《本经》记载,蚯蚓能治疗蛇瘕、驱除三虫,并杀灭长虫。②《别录》进一步指出,蚯蚓还可用于治疗伤寒伏热、狂谬症,以及大腹病和黄疸。③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到,温病大热狂言时,饮用蚯蚓汁可治愈,其效果与黄龙汤相似。此外,熬制成屑后,还可用于驱除蛔虫。④《药性论》指出,蚯蚓可治疗蛇毒。⑤《唐本草》引述《别录》的内容,提到用盐沾蚯蚓汁可治疗耳聋。⑥《蜀本草》记载,蚯蚓能解射罔毒。⑦《日华子本草》指出,蚯蚓可用于治疗中风、痫疾,驱除三虫,以及天行热疾、喉痹和蛇虫伤。⑧《本草衍义》提到,蚯蚓可治疗肾脏风下疰病。⑨《滇南本草》进一步阐明,蚯蚓能祛风、治疗小儿瘈疭惊风、口眼歪斜,并强筋治痿。⑩《纲目》总结了蚯蚓的广泛功效,包括治疗伤寒、疟疾大热狂烦,以及各种风病、肾脏风注等。⑾《会约医镜》指出,蚯蚓还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和痘疮紫黑。⑿《科学的民间药草》介绍,蚯蚓具有解热、利尿、舒展支气管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喘等病。⒀《山东中草药手册》总结了蚯蚓的解毒、通络、平喘和降血压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