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农民马林长阐释一号文件
□本报
马德明
春节前夕,对我省农民来讲,最大的喜事莫过于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
2月2日,腊月二十六,到新乐市彭家庄村采访。
“一号文件听说了吗?”“听说了,这不,正为这事高兴呢!”正在院里清理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村民马林长随口答应着。
“现在收拾它干嘛?这离麦收还远着呢!”问。“闲着也是闲着,收拾收拾,也让机器过个年。”马林长回答道。
马林长的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买了已经三年了,每年的麦收这台机器都能给他挣上2万元左右。马林长喜欢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不仅仅是因为这台机器每年能为他赚钱,还由于他长久以来对于麦收的情结。
“以前割麦子用镰刀,有时候镰刀都不够用,人们就用手拔麦子。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手攥拳都攥不上,可活儿却干不了多少。割完晾晒后,套上牲口拉着碾子在场里碾麦子,碾完了再‘扬场’,就是用铁锨或簸箕把麦糠和麦粒向打扫干净的场地上扬出,借助风的力量,把麦糠吹去,留下麦粒。紧忙活,一个麦收下来,得个把月。后来,有了小麦收割机,割一亩地的麦子,20分钟就能搞定,省了不少劲;不过,收割机只是将麦子割倒,割完后还是得像以前一样把麦子拉到场里打,或是用拖拉机拉着振动器碾压,或是用脱粒机脱粒,劳动量还是很大。这自从有了小麦联合收割机就大变样了,麦收的时候,你就往田头上一站,小麦联合收割机往地里一走,几亩地麦子一根烟的工夫就收割完了,你只要准备好向家里拉麦子就行了。原来一个来月的麦收,现在最多也就一周的时间。”说起麦收的变化,马林长感慨颇多,“这是沾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光呀!”
“其实呀,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麦收,你看看我们农村现在什么没有变化吧?先说种子吧!”马林长一打开了话匣子,就刹不住车了,“这以前,种麦子光怕下的种少了,以后出苗不旺,这一亩地下种多的时候能用四十多斤,即便是这样,这麦子的产量也不见高。现在种的都是优种,一亩地就用十几、二十斤的,产量就能上千斤,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再说这施肥,以前就是个加大用量,总以为量大了粮食就长得好,二铵、尿素可着劲的用,化肥用了不少,可这收成却没什么起色,甚至还减产。现在不同了,测土配方施肥,用什么肥、用多少,得先测测土,看着地里到底缺什么营养,却缺什么就补什么,针对性强了,用肥量也合理了,用肥的投入也减少了,可这产量倒上去了,我算了一下,去年我们家一亩麦子差不多多收百八十斤呢!这麦子磨出来的面粉吃着还筋道。还有这浇地,以前浇地用柴油机,拉柴油机、摇柴油机、挂带、收拾垄口,甭提多麻烦了,现在用电了,到了地里把闸一合,水就顺着‘小白龙’流到地里了,你拿着铁锨去地里看畦就行了。”
“这变化还多着呢!我一时也说不完。”马林长意犹未尽地说,“中央今年一号文件把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你今天在我们这转一转,过两年你再来,肯定有更多惊喜。”
看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给农民又注入了一针“强心剂”。